中福大講堂第9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毛筆》講座今日開講
[ 發布時間:2020-12-16 15:48:55 | 作者: | 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福大講堂第9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毛筆》講座今日下午2時在中福古玩城準時開講,也是本次活動“和玉隋珠·第七屆紅福軒古珠鑒賞暨內蒙古民族文化特色展”的最后一場壓軸活動。
本次講座由百樂草堂畫廊女主人、毛筆制作傳承人周敏主講,周敏大師出生在被譽為非物質文明遺產村的周姓自然村--周坊村,祖輩均從事制筆事業,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自小隨父母在家制筆,深得毛筆制作之要領也愛上了這一行業。
周敏大師從毛筆的發源開講,一則有趣的故事將本場講座拉開帷幕。中國毛筆制作技藝可以追溯到秦朝,蒙恬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蒙恬是在看到一只帶血的兔子在地上拖了一條長血跡后,突然靈光一閃就想到了如果用毛來寫字不是就不用一直蘸墨水了。
可惜的是剛剪下來的兔毛油光滑亮,根本不吸水,蒙恬隨手將筆扔在了門前的水坑里,恰巧水坑含堿性物質,過了兩天蒙恬無意中見到他丟棄的筆看上去變得更柔順了,于是他就又試寫了一次,發現居然可以順利使用了,這就是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的“脫脂”原理,第一支毛筆由此誕生,因此蒙恬也就被稱為毛筆“筆祖”。
之后,周敏大師分別從毛筆的分類、制作材料、復古唐朝雞距筆等三方面展開講解,原來毛筆不單單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狼毫、羊毫,還有兼毫、牛耳毫、貂鼠毫、獾毫、灰鼠毫、雞狼毫、雞毛、孔雀羽毛、山馬毫等等……
重點講解了復古唐朝雞距筆,并對實際運用中的什么樣的作品需要什么樣的毛筆作了逐一講解,聽得在場的觀眾頻頻鼓掌。
周敏大師也是為在場的聽眾帶來了福利,在講座結束后,即興有獎競答,當然如果認真聽講的小伙伴們,回答起來不是難事,回答正確的小伙伴們也獲得了周敏大師親自制作的毛筆,主辦方紅福軒翟秀紅女士更是為在場每一位聽眾都準備了精美手串作為禮品,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