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花鳥博古》周鑄地屏的來歷和藝術價值
[ 發布時間:2020-12-16 16:39:33 | 作者: | 來源:微信公眾號]
揚州《花鳥博古》周鑄地屏系揚州漆器廠于二十世紀60年代創匯時期的外銷作品,寬235.5厘米,高220厘米。其以擦漆白酸枝木制成直角形外框,框內周圍含四塊鎪挖透孔蔓枝紋的絳環板。擦漆白酸枝木底座上有一素面底板,用兩塊墩子和松葉梅花紋披水牙子,兩側卷云紋站牙起抵夾和裝飾作用,據行家評估,目前市場價約為16萬。
地屏正面屏心呈長方形,周圍一周四瓣紅花蔓草紋。屏心采用清代中期以來的傳統布局形式設計,構圖古意盎然,由5塊條屏式聯屏組成,分為上中下三欄。現依次簡介如下:
上欄各塊中央系圓形開光,周圍一周八角花蔓草紋,開光內展示不同松鶴圖,寓意“松鶴長壽”。由左至右依次為:孤鶴展翅叉足佇立古松樁干;上下雙鶴俯沖,右下方為松樹梢頭;前后雙鶴站立松樹主干,一朝下曲頸似啄,一向上曲頸似吭;孤鶴曲頸俯喙,斜立松干;孤鶴張喙開足左向站立松樹主干。5幅松鶴圖姿態各異,生動活潑。
中欄為主圖景,曲剎長方形開光四周,飾有桂花、四瓣紅花和蔓草。5方開光呈現各自不同的花卉博古圖,由左至右依次為:
左圖上方為五足花架上長頸垂腹瓶,瓶中分枝海棠花;下方左側直頸歛腹瓶,插有萱草;右側歛口垂腹瓶,瓶中茶花,寓意“宜爾子孫,滿堂富貴”。左旁圖,上方四曲足花架上長頸垂腹瓶,上插分枝梅花;左側四如意足花架上雙曲頸垂肩折腹銜環瓶,插有長枝南天竺;下右側樹樁形筆筒,內插數筆,寓意“必祝長壽”。中圖,上方如意足鬲形花架上長頸雙大耳圓腹瓶,插有兩朵菊花;左下側三錐足歛口鼓腹缽內一方壽石配數草;右下側四如意足花架上葫蘆瓶,內插蘭花,寓意“舉家福壽”。右旁圖,上方帶棖四曲足花架上葫蘆瓶,內有長枝玉蘭花;左下側瓦形硯伴隨內插小勺的缽形水盂,諧音“預言”;四如意足花架上葫蘆瓶,內插月季花,寓意?“四季福祿”。右圖,上方四T形足花架上長頸垂腹瓶,上插分枝牡丹;左下側長頸鼓腹瓶內有分枝海棠花;右下側內插小勺的直口短頸鼓腹水盂,寓意“滿堂富貴”。
地屏背面黑色灰面,同樣分為上、中、下三欄,以素面橫直寬條區隔。暗紅壽石、綠草,花鳥以褐紅漆為地色,金漆勾勒輪廓和細節?,F分欄由左至右依次簡述:
上欄左圖,右下角植出兩枝右向的牡丹花、馬蹄金,前后壽石、叢草;左旁圖,左下角植出左向的牽?;?,坡上、坡前有不同山草;中圖,右上方一只卷足俯飛的長尾山雀,左下角植出左向的兩株牡丹花,旁伴長葉草。右旁圖,左角壽石,兩棵短竹纏牽牛花,中植一株牡丹花;右圖,右上方一只卷足俯飛的山雀,右角壽石叢草前一株芍藥花。
中欄左圖,左小角壽石后草叢中一株菊花,旁伸月季花長枝上有俯首踏枝喜雀,寓意“長春白頭”;左旁圖,右下角壽石植有一棵牡丹,旁伸梅花枝上有俯首踏枝喜雀,寓意“喜上眉梢”;中圖,右下角湖石畔生出長枝牡丹花,上有踏枝仰首喜雀,寓意“喜逢富貴”;右旁圖,左下角壽石后生出月季花,旁伸長花枝上棲息踏枝喜雀,寓意“長春壽喜”;右圖,左下角壽石后生出牡丹花,旁伸垂柳兩枝,其一上有踏枝翠鳥,寓意“春報富貴”。
下欄為正方形開光,由左至右依次為:左圖,左下角壽石后叢草中植出兩株凌霄花,寓意“壽比天高”;左旁圖,下方坡頂散落小草,壽石后植出金錢花葉配萱草,寓意“宜男富壽”;中圖,右下角壽石后生出芍藥花,左旁飛翔喜雀,寓意“喜壽相逢”;右旁圖,底部壽石后草叢中兩株蘭花,寓意“同心長壽”;右圖,右下角壽石后生出芍藥花,左旁飛翔喜雀,寓意“喜壽相逢”。
該地屏主要用漆為黑、紅、褐色,系傳統漆器用色。工藝考究精湛,正面上欄的仙鶴、松葉采用彩石半浮雕鑲嵌,中欄博古、花卉仍為彩石半浮雕,而其中左圖分枝芍藥花瓣及花葉、左側圖梅花及花葉均令人意外地采用浮雕,尤為別具一格的周鑄工藝。各博古圖的瓶體、缽腹上俱見各式精細優美的陰文紋飾。石飾在利用巧色之外,亦經精細染色,拼撞合縫嚴密。勾勒的金漆線條流暢,勻稱自然。松樹樹身、枝干采用漆灰堆梗技法,伸展自然。背面以彩漆描繪工筆花鳥畫,造型傳統,線條流暢,足見功力,必出于富有經驗的老藝人之手,實乃傳統漆器精品。
揚州漆器從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至今,自具悠久的優秀傳統。清代中期,周鑄漆器分化成為周鑄(指骨石鑲嵌)和玉周鑄(老山玉鑲嵌)兩大分支。周鑄工藝主要用于制作漆地屏、漆櫥柜等。清代晚期太平天國戰事影響,使得揚州漆器業一度消沉。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河運敗落,揚州漆器業轉而主要依靠上海的出口貿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長期戰亂,以致揚州漆器業瀕臨人亡藝絕。新中國成立后,需要外匯購買鋼材等發展重工業,工藝美術產品成為國家賺取外匯的重點。1955年,揚州漆器生產小組成立,以后逐步發展成揚州漆器生產合作社、揚州漆器玉石生產合作社、地方國營揚州漆器玉石工藝廠、揚州漆器一廠。自創辦之始,周鑄、玉周鑄地屏一直是外銷重點產品,屢次在國內工藝美術比賽中獲獎,并進入人民大會堂江蘇廳成為常設家具。文革中,揚州漆器停滯不前。文革結束后,揚州漆器業重煥生機。但1992年之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工藝美術企業受到工業化浪潮、市場化大潮沖擊,上海、江蘇外貿公司不再下發訂單包攬漆器銷售,揚州漆器廠周鑄地屏生產逐漸萎縮。數十年來,隨著老一輩漆器工匠年事已高,制作工藝逐漸失傳,類似《花鳥博古》周鑄地屏現已難以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