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聽她講述......
[ 發布時間:2022-06-08 17:28:52 | 作者: | 來源:微信公眾號]
今天就是5·20了,說起來,感覺很多人都已經淡忘520了,或者說,并不是很在意這個日子。上海已經封了近2個月了,讓人心力交瘁,又深感無力,520那天能出小區我已經謝天謝地了。但越是這樣的時候,才越應該珍視每一個紀念日,珍惜自己和身邊的人。同時,珍愛自己,才能更熱愛生活,生活才會變得更美好。
在中福古玩城,就有那么一位可愛的人,她在用自己的一份力,為社區送上一份溫暖;在5·20當天,用她的方式表達著她的愛!
封控閑家本無趣?重提舊筆不倦情?
上海疫情導致我封控在家兩個多月了,平日我素來話便不多,這次突來的余閑,一家三人除了吃飯閑聊幾句,多是各忙各的。起先幾天,我在家除了看看手機,就愛和幾個老姐妹閑嘮家常,倒也清閑。誰曾想這回封控一封竟然持續這么近2個月,手機看久了眼花,頸椎也受不了;聊天聊久了口干,話題也聊干了,一時間整個人似乎百無聊賴,反倒不如平日工作的時候風風火火來得精神。
前些天晚上我手里揚著半幅水墨山水畫興沖沖地向女兒展示,“女兒快看,怎么樣?”“雖然只畫了一片群山和一掛瀑布,乍看倒有些’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境。”女兒說道。
“不錯,真不錯,大家風范!畫完肯定堪比女中傅抱石”被女兒的一張夸獎,我抑制不住的興奮,心滿意足地跑回去接著完成我的“大作”,相比前幾日精神了幾倍不止。
雖然這次疫情叫人很煩躁,但也正是因為這次疫情,讓不再作畫三十多年的陳淑華,重提舊筆,也讓原本無趣的封控生活,增添一抹顏色。
一個人學到的東西和付出的努力永遠不會背叛你。我不知道上海有多少人在疫情中沉淪,有多少人在疫情中清醒,但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借此機會,放慢腳步,在疫情中找到自己。
圖為陳淑華封控期間所作山居圖
陳淑華將作品獻給蘭溪園居委會和志愿者
幼時學畫十余載?待有一朝天下知
? ? ? 陳淑華從小出生在江蘇南通郊縣,自幼喜歡畫畫,平時閑著的時候總愛一個人寫寫畫畫,雖然沒有機會正經跟老師學習,憑著自身的天賦和堅持不懈的摸索,平時經常有人找她畫個小像什么的,倒也畫得有模有樣。
? ? ?七十年代末高中畢業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當地辦起橫港工藝美術廠,廠里的畫家準備招收幾十個學徒,遇上難逢的機會,拜了兩位老師,一位是原來蘇州民間工藝廠的周振剛老師,教授工筆畫;一位是南通畫院吳永康老師,教授寫意畫。就這樣,在兩位老悉心的教導下,三年后,便成了廠里第一批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 ? 1981年,懷揣著對繪畫的熱愛和成為一名畫家的夢想,便和當時的幾位同學,其中就包括丈夫李繼石,一同來到當時國內首批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桂林,成為了桂林市七星工藝美術廠的一名畫師,專門畫工筆畫,銷往當地的友誼商店、文物商店、工藝美術服務部,甚至有時候還能夠銷往海外。后來,因為業務能力出眾,陳淑華又有幸結識了當時的桂林畫院院長覃紹殷,跟他重新學習桂林山水、寫意畫的畫法,也接觸了當時時興的桂林漓江派的新山水畫法。
1983年陳淑華攝于桂林市七星工藝美術廠
親創畫院為夢圓?世事難料遂遠行
? ? ? 1986年,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學成歸來后,?陳淑華與丈夫一同創辦了江蘇省如東畫院,帶領著當時50多個一手培養的畫師,在畫院潛心作畫。由于學得雜,畫院里各種類型的國畫應有盡有,作品紛紛銷往上海友誼商店、外文書店、旅游門市部等等單位,一時之間,供不應求。豈料,原本順風順水的日子,短短三年之后,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學潮運動。受到學潮運動的影響,畫院的畫一時之間銷不出去,而畫院還有50多口人張著嘴要吃飯,就這樣苦苦支撐了近一年,無奈最后畫院也只能暫時閉院了。
?舍畫輾轉辦筆會 幸得中福貴相助
因為之前經常往返上海,對上海也很熟悉,九十年代初陳淑華夫婦輾轉來到了上海普陀區少年宮的外賓陳列室,專門經營對外藝術品銷售。不擅交際的丈夫還是只負責專心作畫,陳淑華則就此轉行搞起了藝術品經營,再也沒有動過筆。幾年后,依靠陳淑華過人的才智和獨具的號召力,經營的上海興仁藝術品有限公司頗具起色,除了藝術品經營,舉辦的拍賣會也小有成績。
再后來,經過多年的積累,她組織起一批上海本地的知名書畫家,并得到中福古玩城總經理王佳的鼎力支持和市場方面的全力配合,在上海中福古玩城金色大廳籌辦了有史以來第一屆海上書畫名家現場筆會活動。數十位知名書畫家現場作畫作書,本應該也是其中一員的陳淑華此時卻轉作一個幕后工作者。沒想到,這一合作就是十多年,到今天,海上書畫名家現場筆會在中福古玩城已經舉辦了整整八十一屆,長期無間的合作和多年培養的信任讓他們在中福安了家。
上海中福海上書畫名家現場筆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