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陶灶淺析古人的飲食文化
[ 發布時間:2016-07-21 11:16:20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整理和發掘了不少珍貴和有價值的文物?!懊褚允碁樘?,食以灶為先”,那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最貼近人們生活的陶灶吧。
陶灶,就是祭祀和陪葬用的仿實物縮小制作的陶質爐灶。漢代的制陶工藝比較發達,漢代人有著“視死如生”的傳統,即生者死后,要用陶制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如倉、灶、井、房子、院落等冥器作為陪葬品。
漢代墓葬里陪葬的陶灶形態各異,從灶形上來看,有長方形、方形、圓形、馬蹄形、拱形等,從胎質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紅陶、黑陶、綠釉陶、黃釉陶、絳釉陶、覆彩陶等,灶門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單眼、雙眼、三眼甚至多眼。灶面裝飾內容也非常豐富,通常模印有雞、鴨、魚、肉、鱉等各類食物以及碗、盤、刀、鉤、鏟、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龍虎怪獸、庖廚等。造型生動寫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許昌博物館展廳里也陳列著多件文物普查中整理出來的各式漢代陶灶,其中有一件漢代龍虎紋泥質灰陶灶,呈長方形,長34 厘米,寬23.5 厘米,高10.5 厘米,做工精細,紋飾清晰,因灶壁左右兩側分別為一龍一虎而得名。圖案中龍嘴大張,須、角后揚,背生雙翼,身卷曲做飛躍狀,似欲騰空,動感極強;虎張牙舞爪,雙目圓睜,似已發現獵物,正欲捕捉,形象清晰,栩栩如生。此灶上的圖案為模印而成,和漢代畫像磚上的紋飾做工一樣均呈淺浮雕,灶體中空,灶面正中一大一小兩個火眼上鑲嵌有兩釜,釜兩側灶臺上還各有一條魚,一魚尾后有一把小刀??吹酱瞬挥傻米屓寺撓氲疆敃r的古人在這灶臺邊操作,要把這魚做出怎樣的美味呢?是紅燒魚、香辣魚、還是清蒸魚呢?
還有一件是馬蹄形的黃釉紅陶灶,灶體中空,灶門為落地拱形,灶門兩旁有兩個婦人,一個蹲著一個站立,好像是在生火做飯。灶壁刻有三角紋組合紋飾,灶臺上有一個火眼,火眼上嵌有一釜,另一個小眼好像是煙囪。最讓人感嘆的是灶臺上模印有魚、鱉、勾、刀、盤子等豐富的食物和廚具,特別是那兩只隔釜相向的鱉,頭頸向釜中長探,四腳長伸,像要游入釜中,活靈活現,好似真的一樣。但它們卻不知即將獻身,馬上要被煲成一鍋美味的高湯了。賞至此,不由得要贊揚漢代藝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藝,同時,也感覺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是富足的,社會也相對安定。
除了展廳里這兩件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灶,還有灶眼上帶甑或帶釜,灶臺上模印有各種食物和廚具等圖案的多種陶灶。這些陶灶,充滿了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生動地再現了一千八百年前漢代人們的飲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