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10%的學校教育時間轉移到博物館,你準備好了嗎?
[ 發布時間:2016-12-15 11:11:17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
?? 在剛剛結束的中美博物館教育論壇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教育宣傳部的黃琛主任在他的演講中向中美的兩國的同行宣布了一個讓大家興奮的消息,也就是自2014年以后,國家教育部大力推動青少年到博物館的學習,從2014年《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到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北京地界的學校和博物館收到了教育部、北京市發布的至少7個文件探討“全人教育”,探討怎么樣擺脫應試教育模式長期以來的影響,獲得一種新的教育方式,適應于現在文化的時代,在這樣的政策趨勢下,北京市特別要求6-18歲的中小學生,每周10%的原課堂教育時間要走出校園學習。黃主任介紹說,在北京有130萬這樣的學生,而全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2億+。這意味著在全國范圍內,一個發展博物館教育的蓬勃時代到來。
事實上,政府在對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識,早在民國初年,就通過將博物館和美術館放在新設立的社會教育司管轄就能看出。在學界和知識精英界,也有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的倡議高度。只是,積貧積弱的中國博物館發展斷續史,和長時間范圍內被意識形態宣傳的功能左右和遮掩住的博物館“全人教育”被靠邊站了,教育與博物館其他活動全方位結合的意識還沒有在專業的美術館工作體系中形成要求、習慣和規范?!爸袊鴩竦恼w素質、中國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弄成今天這個模樣,是美術館文化和美術館教育的長期缺席,被長期忽略、長期擱置的問題。它比國學的衰微更嚴重、更致命?!?/span>陳丹青先生一席話,放在他講的2007年可能還被認為危言聳聽或者一家之言,現在看來,已經被社會各界高度正式而且被正式的、大規模的在基層學校中推行了。
來自國家行政的力量是非常強大有效的。我在這個論壇上聽國內各大館的詳細介紹我才知道,原來有超過50年歷史的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2004年才成立,百年歷史故宮的公共教育部成立也不過幾年,國家博物館的公共教育部是2014年成立。一旦成立,發展異常迅猛,國博一年有380余場活動,為240余所學校18萬人次提供教育活動,開發了三個套系數十本結合藏品的博物館教材。故宮的公教部有60人,每年針對青少年的教育活動輻射超過25萬人次,走入三個學校開展了兩百多個課時有6000多學生參與(故宮公教副主任果美俠介紹)。顯然,這股館校合作的高潮還沒有深度開展到其他省市和其他博物館,但有一點非常明顯,即根據好幾個不同博物館、美術館的案例分享,能發現中國目前的博物館教育手段、方式、途徑真是非常的多元。技術、技巧層面的事情,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似我族般靈巧、變通。不過遺憾的是,在股館校合作的大潮中,從這個會議上大家的討論和發言,我發現針對博物館教育的幾個基本觀念對于有些參會的博物館教育同仁來說,還需把觀念再瀝清一些,有些常識,則在系統的運用中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候需要有不同側重把握。
1)民族性或者世界性、宇宙性,價值觀或者世界館、宇宙觀。
不是反對博物館中的愛國主義(比如:龍美術館收藏的文革時期的繪畫,我最早就建議申請愛國主義基地,建議和學校結合將歷史課堂搬到美術館)、社會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民族精神的培養,而是要明確博物館的教育并不是因此而存在,這也不是核心綱領。什么是“全人”,我理解是并不是一種人,一種思想的人,一種主義的人,一國視野的人。雖然我國的博物館、藝術館不似原殖民主義國家有大量的他國館藏,但可通過大量高質量的交換展覽、比較研究、教育項目,讓民眾得到普世的三觀,開闊的視野,這才是真正開民智、順民心、利民益。
2)什么東西可以互相借鑒,什么樣的東西避免同質化。
不是說這個博物館搞了博物館學校課堂或者手工坊形式,其他博物館再搞這個形式就是同質化。博物館教育包括管理的框架和套路其實是相對固定的,萬變不離其宗。關鍵是博物館是否真正把對自己博物館內容的理解很好傳達到策劃的活動中,這樣的博物館教育活動才是有效的。內容不一樣的話,相同的形式也難同質化。博物館教育不能老關注些形式問題,應該想想自己博物館的內容通過我們的工作傳達出去多少。
3)博物館教育的層面有哪些。
博物館教育其實不僅是我們觀察所理解的組織個課程或者參觀的活動,博物館教育是貫穿在所有的博物館行為中的。很多博物館,尤其是美術館,一個展覽的展陳介紹和邏輯都云山霧罩,是不可能結合之做出什么好的活動。另一個方面說,博物館的每個專業部門和對公眾部門都承擔著教育的責任。常常看到博物館出版的圖書設計和用紙的審美水準停留在上個世紀,博物館的商店和咖啡廳,售賣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相當粗糙,就很難讓人信服說此博物館可以提供什么好的美育。
4)博物館教育可以做什么哪些做不到。
藝術的學校教育(中小學普及藝術教育、專業美術院校及培訓機構)是有計劃、持續性的教育工作。根據不同年齡層、背景的學員,制定不同的課程標準,采用不同的、復雜的強制性學習形式,這是美術館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的。不過,學校教育無論是課程設計或理念應用,大致上是較偏重于技巧訓練。以“技術”純熟為規范,忽略了藝術學習的批評與文化兩大領域,也缺乏美感教育的豐富性和人性化的啟發,使美育活動陷入有規律而定型的模式,其受眾范圍、學習時間、學習形式等均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局限性,因此無法滿足全社會的美育需求,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也有限。因此美術館教育不應該側重知識,而應該側重常識;不應該只是觀看,還應該思考;不應該只是“讓其接受”,而是在問題中互動。
5)立足在博物館的教育比較合適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博物館——美術館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建立一個區別于正式、專業學習的教育系統?!安煌趯W校教育、校外教育,也不同于針對成人的社會教育,它對到博物館來享受教育者而言是自主的、自助的?!彼皇苷n程標準限制,強調在潛移默化間引導觀者自發性參與的同時得到觀念提升?!八难芯俊⒔虒W模式也很特殊,小學到大學的學習是基于課本和圖片的,而美術館則是基于“實物”的:由物而生,圍繞它展開,而具體方式則由物在空間中的存在方式決定,比如由什么尺寸的何種材質做成、以何種方式使用以及在哪些場合呈現(展廳或工作室等)。”([美]詹姆斯?庫諾(Cuno,J.)《誰的繆斯?——美術館與公信力》(Whose Muse?Art Museums And The Public Trust)桑塔蘭泰拉、張婷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頁)豐富的收藏,真實的藝術珍品,讓人在美術館中能直接感受到藝術的懾人力量,實際經歷美感體驗。所以美術館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是刺激學生直觀的審美興趣和進行感官訓練的最佳學習場所。除了感知層面的啟發,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藝術史學者、藝術家亦借美術展覽及學術交流之便,以美術館作為活動核心,與本地的藝術人士及青年學子進行面對面直接的對話,其寬廣的國際視野、精深的專業知識,可成為學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
當然,關于博物館教育與學校不可能在這篇短文一一盡訴,這里只針對參加中央美院主辦的這次中美博物館論壇中國演講嘉賓反映出來的內容做一個場外互動了。感謝主辦方給了我們這些博物館人一個這么好的交流和了解行業——而且是非常細致的一個面——博物館教育的機會。
羅怡簡介:
博物館顧問。策展人。曾擔任今日美術館副總經理(總編輯),今日美術館設計館的首任執行館長,[東方藝術]雜志編輯總監等。
有《美術館》《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樣生存》《在中國設計》《平面設計死了嗎》多部著述(合著) 出版。是“社會能量”、“超級媒體”、“在中國設計”、“開放式原創”等多項設計展覽與藝術活動的策展人。她參與過國內眾多美術館如龍美術館(上海浦東)、設計互聯(招商局與V&A合作設計博物館項目)、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余德耀美術館的籌建或項目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