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雞年只是中國的:十張西洋畫里的雞更新鮮
[ 發布時間:2017-02-16 11:22:23 | 作者: | 來源:非池中藝術網? ]
在生活中,常常會吃到雞肉料理,許多食物也需要用到蛋才能制作,不知不覺中,雞已經在人類歷史里占據一席之地,許多題材的畫作都少不了雞的身影,它們都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彼得三次否認主》(Peter‘s Denial),公元6世紀。
圣經中,西門彼得是耶穌的忠實門徒,但耶穌曾預言,當天亮雞叫以前,彼得將會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系。后來耶穌被猶大出賣、遭逮捕,彼得面對他人的詢問,果然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接著雞就啼叫了。公雞也成為圣經圖像里的角色。這幅位于意大利圣阿波里奈爾教堂(Basilica of Sant‘Apollinare Nuovo)的鑲嵌畫,是耶穌預測彼得(白發男子)將不認自己的場景。
▲杜勒《有雞與獅子圖騰的頭盔》(Coat of Arms with Lion and Rooster),1503。
這幅版畫出自杜勒(Albrecht Dürer)之手,一只氣勢寬宏的公雞站在頭盔上,下方還有一件獅子圖騰的頭盔。杜勒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在油畫和版畫方面擁有杰出的成就,在他的繪畫概念中,要挑出自然最好的部分呈現,并將之理想化;也能細膩呈現動物的型態和毛發。
▲卡普里《迪奧根尼與母雞》(Diogenes, seated before his barrel, readingfrom a book, a plucked hen standing behind him at right),1520-30。
卡普里《迪奧根尼與母雞》(Diogenes, seated before his barrel, readingfrom a book, a plucked hen standing behind him at right),1520-30。
這名男子是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根尼(Diogenes),生活極度簡樸,他所有的財產是一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面包袋而已,平時就住在隨身的木桶里,過著行乞般的生活。他曾無禮對待亞歷山大大帝,也嘲諷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學說。畫面右方的雞隱喻他對柏拉圖學說的反應:柏拉圖將人類比喻為‘赤裸的兩足動物’,迪奧根尼曾將一只雞的毛拔光,當場宣布:‘這就是柏拉圖所謂的人類!’
烏得勒支《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Game, Vegetables, Fruit, and aCockatoo),1650。
尼德蘭畫家烏得勒支(Adriaen van Utrecht)擅長描繪靜物畫,將廚房與餐桌上的動物描繪的栩栩如生。桌上擺放玲瑯滿目的水果與蔬菜,以及死去的鳥禽,找找看,雞被放在哪個位置呢?
▲庫普《公雞與母雞》(Hens and Rooster),1651。
荷蘭畫家庫普(Aelbert Cuyp)描繪許多田園景致,他會出外觀察動物,筆下的牛只與羊群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十分悠閑。這幅畫里的雞群成為主角,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覓食,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了!
▲克林姆《花園小徑與雞》(Garden Path with Chickens),1916。
百花齊放、漫步的雞被一片綠意包圍,這是克林姆(Gustav Klimt)在奧地利城鎮魏森巴赫(Weissenbach)體驗到的夏日美景。這幅畫被賣給收藏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遷往一處城堡。不幸的是,城堡在1945年被納粹武裝親衛隊燒毀,畫作也從此亡佚。
▲畢加索《解放的公雞》(The Cock of Liberation),1944。
1938年到1959年,畢加索曾使用簡化的方式,描繪昂首鳴叫的公雞,將揮動的翅膀被簡化成線條,尾羽則用圓弧形呈現。1944年八月,畢加索在巴黎時,目睹法國脫離納粹軍隊的占領,這張《解放的公雞》(The Cock of Liberation),表達法國重獲自由的喜悅,色彩也顯得明亮、繽紛。在古羅馬帝國時代,法國曾被稱為‘高盧’(Gallia),在拉丁語是雄雞的意思,雄雞也成為法國的標志之一,畢加索可能因此選擇雄雞作為畫作主角。
▲馬格利特《悲傷的變異》(Variation of Sorrow),1957。
這幅畫看似描繪一只悲傷的母雞,正思考蛋為什么會被拿來使用,而不是被孵化。
▲達利《雞與基督》(Chicken and Christ),1973。
達利(Salvador Dali)在1973年出版《卡拉的盛宴》(Les D?ners de Gala),刊載一百多道充滿想象力的料理,是他為妻子撰寫的神奇食譜。這道‘雞與基督’結合烤雞和印有耶穌面容的‘維若妮卡圣帕’(Veil of Veronica,構圖還取自17世紀荷蘭藝術家Francisco de Zurbarán的繪畫),不禁令人好奇,有圣物襯托的烤雞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