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派小名家畫作有待市場挖掘
[ 發布時間:2017-02-24 11:25:04 | 作者: | 來源:收藏快報? ]
賀天健國畫作品《黃山煙崗圖》
當代中國畫研究和收藏的一個突出傾向,是重視大名家而輕視小名家。重視大名家是應該的,忽視小名家則是一個問題。20世紀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匯的時期,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反思和發展、創造了新傳統??梢哉f,20世紀中國畫的豐富性與創造性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個百年。
畫家的“大”與“小”,一般是根據知名度來區分的,但知名度未必可靠——它是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市場、收藏、媒體、評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變了,知名度也會變。而在當下,誰有本事包裝、炒作,誰的知名度就高,畫價就高,也就是說,知名度和畫價不一定反映藝術水準。由于政治的原因,很多在三四十年代就有成就、有影響的藝術家曾長期被忽視和遺忘,尤其是上海、北京、廣州地區的傳統派畫家,除了少數大名家,大多數處于被遮蔽的狀態。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廣東國畫研究會的那么多畫家,畫得都不好嗎?不是的。譬如,在20世紀50-80年代,沒有幾個人知道金城、陳少梅,但他們在20世紀前期是很有名的。思想的解放,市場的開放,使他們重新獲得了名聲,也使研究界、收藏界得以重新認識他們的價值。但這樣的畫家,絕不只是金城、陳少梅兩人而已。許多曾經被忽視遺忘的畫家,至今還沒有被我們完全認識,他們的價值還被埋藏著,有待我們去開采。
藝術史是藝術家和作品不斷被記載、流傳和塑造的歷史,也是不斷被遮蔽、被重新發現與重新塑造的歷史。董其昌顯赫了幾百年,到20世紀成了“復古主義”、“形式主義”的代表,被遮蔽起來。新時期以來,我們又重新認識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也是如此。他們在清代不是“正統派”,是“野路子”,沒有很高的地位,20世紀初,有一批藝術家如曾熙、李瑞清、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等,重新塑造了他們的形象,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黃賓虹的山水畫,在生前和死后多年中,也沒有被充分認識,對黃賓虹的再認識始于20世紀80年代,“黃賓虹熱”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出現的。這種情況,在西方藝術史上也有過。17世紀荷蘭畫派的維美爾,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梵高也是如此。當代由媒體、市場打造出來、享有極高知名度的“大名家”,也許只是個紙老虎。
對研究者和收藏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品。作品比名頭更重要,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常常被忽視的道理。真的大名家也有不好或者不夠好的作品,比如說應酬之作、早年之作、迎合之作、衰退期之作,往往不成熟或不夠好。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林風眠這樣的大家都是如此。
在當代被視為“小名家”的畫家,比如蕭俊賢、賀天健、張其翼等,他們的作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格調,只是我們還缺少研究、發掘和宣傳,收藏家還不熟悉他們。要發現他們的價值,需要鑒賞力。即能夠從題材、筆墨形式、境界創造和精神內涵各方面辨別作品價值的能力。由于20世紀反傳統思潮的流行,美術鑒賞教育的薄弱,當代藝術家、藝術史論家都缺少甚至喪失了中國畫的鑒賞力,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除了改善美術教育,我們寄希望于收藏的發達。因為當畫家、理論家、美術史家和一般文化人都有條件收藏中國畫,鑒賞力缺失的狀態就會改變。好的藏家多是一個好的鑒賞家,高水平的收藏,一定會促進中國畫的創造、研究與鑒賞。我們期待著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