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有乾坤—淺談內畫傳承
[ 發布時間:2020-06-16 17:28:24 | 作者: | 來源:微信公眾號? ]
? ?內畫起源于公元1800年左右,有人考證可能是由北京一個任居朝廷要職的滿族藝術家創造的,署名”一如居士”,他活躍在1801—1811年間。后來這門藝術流傳到嶺南一帶,代表藝術家是甘烜文,他的創作活動集中在1820年前后,再后來內畫沉寂了將近五十年,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周樂元的出現,才使內畫藝術重新受到重視。在周樂元的影響下涌現了丁二仲、馬少宣、閆玉田、葉仲三等一批優秀的內畫藝術家。
? ?內畫是一門學習十分困難的藝術。用彎鉤筆在口小如豆的瓶內反向作畫,需要畫者有極強的耐心和手的穩定性,稍有分神就會出錯。瓶體內側是磨砂面,筆伸進去根本看不清在什么位置,只有憑著千萬次的練習,揣摩、試錯才能逐步掌握要領,所以需要長期磨練,方可自由繪畫。由于成為一名畫師周期太長,很多人無法忍受,只能半途而廢。
? ?現代內畫有京、冀、魯、粵四個門派,其中冀派最為興盛,創始人是王習三大師。王習三大師早年跟隨葉仲三的兒子葉曉峰、葉菶祺學習內畫,文革期間返回原籍河北阜城,并把這門藝術帶到河北,至此內畫藝術在河北的土地上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 ?近幾年內畫藝術更是人才輩出,精彩紛呈。尤其是水晶、瑪瑙等天然材質作為內畫的載體被廣泛使用,使內畫呈現出全新的面貌,豐富多彩的“巧畫”應運而生。自然水晶、瑪瑙本身包含各種紋理和色彩,藝人巧妙地把它們與畫面融合在一起,給觀者無限遐想和驚奇!古人講“道法自然”,自然中蘊含著大道之美,這種美是畫筆無法表現的,每塊天然石材做成的瓶體都有天生的韻味,等著畫者去發現、去利用、去賦予人文精神,這種“天人合一”的表現形式所帶來的獨特美感讓更多的內畫收藏者為之著迷。
? ?上海也涌現了一批內畫收藏者,并慢慢成為內畫收藏的中心。上海收藏家的獨特眼光和見解為內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更有眼界的藏家開發了大型天然水晶擺件內畫,把天然材料稍加打磨,保持原有的自然韻味,內部掏堂繪畫,原石的天然肌理與畫面相互映襯,妙趣橫生,令人難忘。有的水晶原石近一米高,繪制完成后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和美感,嘆為觀止!更加難得的是一改過去單調的傳統題材,繪畫題材呈現多樣化,作品更注重原創性,藝術性,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使內畫走出了工藝品的圈子,進入到純藝術的領域。上海的有識之士正在引領內畫,并將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燦爛的未來。
? ?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內畫藝術已經十分成熟。各種獨特的技法和千姿百態的天然材質結合,使內畫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風格面貌,一批高素質的內畫藝術家賦予了內畫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與人文情懷,內畫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藝術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