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億萬巨富的高大上美術館,為何一夜之間慘烈破產
[ 發布時間:2016-08-02 11:29:16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導讀:7月27日,“國內最大的民間博物館被查封,館長失聯”的新聞在藝術界熱傳。這個月來,媒體曝光了國內多家藝術界的巨頭慘烈巨虧或破產而倒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因多年巨虧而退出,百年老店容堡齋上半年巨虧6000萬。那些曾經億萬巨富的高大上藝術機構,為何都會在一夜之間就慘烈破產呢。
1,在2007年之后成立的大藝術機構,沒有一個成功案例
這個月來,媒體曝光了國內多家藝術界的巨頭慘烈巨虧或破產而倒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因多年巨虧而退出,百年老店榮寶齋上半年巨虧6000萬。那些曾經億萬巨富的高大上藝術機構,為何都會在一夜之間就慘烈破產呢。
曾經在新浪微博一夜之間買了200萬個微博粉絲的印尼收藏家余某,其在上海的美術館巨虧上億,余某號稱收藏500件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作品。華中地區的最高富帥的收藏家譚某拖著一批富豪巨額虧損,2015年的藝術CS是譚某借了幾百萬硬撐出來的,藝術CS以后估計沒錢搞了。上海沈某把ZD系美術館搞成巨虧數億之后,自己募資上億炒作當代藝術G8,最終也因全盤失敗賠進去了。
2007 年之后成立的大畫廊美術館機構,基本上不是巨虧,就是破產,沒有一家大畫廊美術館機構成功的案例。2007年之后,國內公開發行的藝術基金100多億,私下募集的估計好幾百億,也沒有一個藝術基金成功的案例。其中巨虧最大的案例就是深圳杏石,其募集的多個億元藝術基金巨虧9成被法院查封。
近幾年國內最大和最高調的一些藝術機構和藝術基金相繼倒閉破產。今天,藝術品市場的新一輪泡沫破滅潮到來,正在引發出新一輪的大畫廊和大藝術機構密集破產潮。
2,這幾年,一夜之間慘烈破產的那些大藝術機構
美麗道畫廊:曾經號稱中國最大的連鎖畫廊,美麗道畫廊買入冷軍、郭潤文等人的寫實油畫,幾十萬每幅買入,計劃炒高到幾百萬每幅后出手。結果接盤者寥寥,就此巨虧上億,引發沈桂林集資詐騙并卷款潛逃,不久沈桂林海外被抓并引渡回國。沈桂林集資到10億規模之后,一夜之間崩盤。
重慶臻紀:又一個號稱國內最大畫商,做到10億規模之后一夜崩盤。重慶臻紀簽約1500個書畫傳銷人員,把書畫虛高提價幾十倍、幾百倍后,承諾以高額回報出售,受害者5000人,涉資20億。重慶臻紀老板馬永彤及18名高管試圖卷款數億潛逃前,被重慶警方全部抓捕。
萬豐國際:國內最大跨境藝術電商,做到100億規模之后,在一夜之間崩盤。被《深圳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北京商報》揭露為藝術品投資騙局,私自凍結投資者賬戶資金或超過10億元,涉及受害投資者數萬人。受害投資者反應,香港萬豐國際凍結投資者賬戶資金或為幫助洗黑錢和跑路。
琮尚文化:就是在澳門制造了“4億港元美人枕”假拍騙局的琮尚文化,是萬豐國際最大的代理商。琮尚文化曾經富得流油,和香港萬豐國際捆綁做到幾十億的規模之后,也是在一夜之間崩盤倒閉。
河南澤華:號稱中原地區第一大藝術品投資公司,河南澤華聘請了央視“一錘定音”欄目的四位專家(王敬之、楊靜榮、鄧丁三、楊寶杰)及其他知名專家作為專家團隊。河南澤華稱在鄭州、洛陽擁有獨立的5A級大型珍寶館,珍藏數以萬計的高端藝術品。河南澤華做到10億的規模之后,一夜之間崩盤,后因涉嫌非法集資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3,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價格泡沫100倍
新一輪的大畫廊和大藝術機構的密集破產潮,代表了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泡沫市場的新一輪泡沫破滅和終結,究竟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的價格泡沫有多高?答案是100倍價格泡沫。
為什么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有100倍泡沫?因為國內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市場缺乏科學的藝術品質量和價格評估系統,主要依靠知名度、職位高低定價和拍賣場炒作定價。于是前些年,大家一擁而上,把一些名家的書畫和當代藝術作品炒高了幾百倍。而這些人為炒高的部分,是人為的價格泡沫,其嚴重違背了藝術發展的自然規則。而泡沫則會必然破滅,隨著反腐敗深入文藝領域,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的100倍價格泡沫已經破了10倍,接下來的一些年,還要再破滅10倍。
國內書畫市場可以分為高端、中端、低端3個主要板塊。高端指的是已故的并且已經進入藝術史的藝術大師市場,中端指的是在世的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市場,低端指的是幾千元以內一幅的藝術品消費市場。
國內書畫市場的主要板塊中,只有低端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是沒有泡沫的,中端的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市場價格泡沫100倍以上,高端的藝術大師市場價格泡沫10倍以上。
中端的當代藝術市場價格泡沫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開始破滅,2009年大量經營當代藝術和傳統油畫的畫廊破產倒閉。而同樣是中端的名人書畫市場價格泡沫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破滅,到了2015年,大約有上萬家經營名人書畫的畫廊倒閉。拿山東青州畫廊來說,以往一年能賣1000多萬的畫廊,到了 2015年就只能賣10萬左右,年營業收入暴跌了100倍。
4,一些拍賣價格幾百萬的書畫家,私下只賣幾千元
藝術家的價值不是由價格炒作決定的,藝術圈子里面片面的價格炒作,已經違背了藝術價值和社會公共利益,個別天價炒作已經走向了犯罪的邊緣。一些拍賣價格賣出幾百萬、幾千萬、過億的藝術家,作品私下賣也就幾千元,很大幅作品才賣幾萬元。
這種現象曾經嚴重誤導了那些不明就里的藝術家和藝術商人,當藝術市場中的消費者和買家大部分都醒悟過來之后,這種欺詐式的名人書畫市場就終結了。
最近媒體曝光了這樣一個藝術市場的暴跌案例:有一位海外華人畫家(丁紹光),十多年前在內地可謂呼風喚雨,可懂畫的人一看就知道那只是裝飾畫而已,所以十多年來,其作品價格一路下跌,從2005年的20萬元一尺,跌到今天的1萬多元一尺,這就是價值重估的力量。
丁紹光的價格就如比特幣一樣暴漲暴跌,丁紹光曇花一現的教訓值得藝術市場人士警醒。丁紹光曾經如日中天,但丁紹光只是一個市場性商業畫家,畫的是工藝美術裝飾品,丁紹光缺乏相應的學術成就作為藝術市場的長期支撐,所以丁紹光的藝術市場很快墜落,淪為逐步被藝術界遺忘的商業畫家。
5,書畫市場評估系統的本末倒置
根據2010年的一份調查,國內的畫廊和畫店約10萬家,93%的畫廊虧損,只有7%的畫廊能夠盈利。
國內藝術市場才30來年,和歐美幾百年的藝術品市場相比,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些基礎規范還沒有建立起來,其中的最核心的規范:藝術品質量和價格評估體系處于缺失狀態。
有99%的人都無法辨識賣300元的書法和賣30萬元的書法有什么區別。也有99%的人認為賣300元的書法比賣30萬元的書法更加好看。這在書法界是很普遍的,甚至部分書法界人士創造了“丑書”這個詞語來抨擊個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強的書法作品。
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評估系統是本末倒置的,就是用藝術品價格和職位高低來評估藝術品的質量高低,所以大家一哄一起在拍賣場自托畫價,因為畫價成為藝術品質量的一個重要評估標準。大家也一哄一起花錢買大師頭銜,甚至有人花1000萬買協會職位,因為職位也成為藝術品質量的一個重要評估標準。
在國內,職位和價格就成為了藝術品質量的2個最重要的評估標準。在藝術品市場中,確實是有極少部分價格最高端的藝術品是可以用價格來計量質量的,這一極少部分藝術品就是古代藝術品和已經進入美術史的過世藝術家的作品。但中端價格和低端價格的藝術品,就不能用價格來計量質量,這要蒙對就很難了。所以大量的畫廊就被眼花繚亂的天價搞懵了,無論你砸多少錢進去搞都是死,因為水太深了,砸幾十億進去,水花都沒有。
舉個例子,2011年4月天津文交所將實際價值只有十幾萬的白庚延作品《黃河咆哮》高估50倍按照600萬估值上市交易,十幾個交易日后再被炒高20倍到 1.12億元,一個不知名的省市級畫家白庚延的作品在一個月內被炒高近千倍,超過達利等世界大師,這是極其荒謬的。書畫價格泡沫這么高,就算你花了100 億真金白銀買入的書畫藝術品,過幾年或許就只值個幾百萬了。
任何一個畫家都可以在幾年內被炒高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一旦這個幾千倍的藝術資本泡沫金融化并進入實體經濟,將嚴重威脅金融體系的安全。炒高幾個畫家就可以買下一座城市,炒高幾個書法家就可以買下一個國家,這真不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