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浪潮下辨析真假“大師展”
[ 發布時間:2016-08-15 11:51:10 | 作者: |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
10月起,“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將登陸上海展覽中心,“藝術大師”熱潮還將繼續上演。
近期,雷阿諾、達利、畢加索、達芬奇、梵高、莫奈等西方藝術大師展紛紛亮相中國,使得“大師展”成為藝術界現象級的事件。
今年9月,由南京百家湖美術館承辦的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安塞姆·基弗的作品將首次在中國進行巡展。而10月將開幕的“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則以“一年,一位藝術家,一件作品”為策展思路,將1906年至1977年作為時間跨度甄選了71件藝術大師作品,其中包括夏加爾、畢加索、杜尚、康定斯基、布列松、賈科梅蒂等大師真跡,涵蓋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幾乎所有最重要的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同月29日,安迪·沃霍爾的《影子》系列也將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首次正式登陸,主辦方介紹這次展覽“將呈現這位美國波普藝術之父在抽象表現主義之路上的探索”。
真假大師展為何層出不窮?
一方面,藝術市場的板塊調整是這一熱潮背后的主要原因,隨著中國藝術市場轉向全球視野,中國大收藏家對西方頂級大師作品收藏趣味日益高漲。而另一方面,在菁英盤踞的藝術二級市場之外,大眾的藝術消費需求增加,而對于普通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大師名字則是藝術展覽中最具有號召力的。
在這股熱潮下許多民營藝術展覽機構也趁機涌入藝術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藝術市場大環境泥沙俱下的現象。
上個月在京城山水美術館舉辦的“畢加索大展”在宣傳之初就打出了“83幅畢加索原作,10億歐元投入”的旗號,但真實的現場效應并不那么盡如人意,“吐槽帝”梁克剛在他的微信長文中指出,展覽除了幾張并不能完全代表畢加索典型的油畫之外,絕大多數的版畫和陶瓷作品根本無法展現畢加索畢生的藝術成就。
當大眾發現所謂的“大師展”實際上展品質量低下,甚至有可能混入了贗品的真想后,他們才發現這些“野路子”的“大師展”宛如披著新衣的皇帝,褪去光彩的包裝說辭,露出的底色卻并不那么美妙。由于缺乏專業的展品渠道來源和專業策展人的有力支持,這些所謂“大師展”不僅達不到觀眾的預期效果,甚至還削弱了大眾參與藝術展覽的熱情和興致。
除卻專業性的匱乏導致“大師展”質量無法保證的情況,策展機構對藝術本身的態度也是造成當前眾多藝術展覽品質低下的重要原因。
“在許多西方人士的眼中,藝術是一件值得敬畏的事業,舉辦藝術展覽更是意味著一份文化責任。而到了我們這兒,卻成為了一碼‘無知者無畏’的生意?!鄙虾L靺f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著名策展人謝定偉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針對當前眾多民營機構以營利為目的的辦展初衷,他也指出,“一場貨真價實的大師展應該將對公眾的科普和教育意義放在首位,如何才能讓展覽本身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這才是我們需要持續思考和探索的層面?!?/p>
“大師展”熱浪中的兩極分化
由于藝術理念和專業能力的限制,“大師展”熱浪中的兩極分化在所難免。不可否認,作品本身的分量是決定藝術展覽品質的基石,而專業的展覽項目引入渠道又是作品質量的首要保障。
有無專業的策展團隊也是衡量一次“大師展”質量的重要標準?!爱斍皣鴥仍S多質量低下的展覽雖然打著‘由國外引進’的噱頭造勢,但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策展人。藝術策展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頭銜名號,他首先需要具備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專業的學術能力。很多時候,我們只需將策展畫冊拿到國際平臺,就能立馬分辨出一次藝術展覽的真正水平?!敝x定偉說。
有了專業的保障,落地一場專業的大師展還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除卻借展費、保險費、運輸費等硬性費用,還需要后期相關宣傳、現場設備的各種投入。
一次從頭到尾都進行嚴格把關的藝術展是需要下注血本的巨大工程。而將盈利凌駕于文化責任和公眾教育之上的藝術展覽,免不了在一些環節上偷工減料,有失預期。
對此,知名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人李旭也抱有相似的看法,他說:“我覺得正規的‘大師展’必須與正規的專業藝術收藏機構合作,對方的藏品質量一定要有公信力,這是展覽質量的根本保障。展覽成本的投入、展覽策劃和運營團隊的素質也將決定展覽的最終質量,‘大師展’這樣的項目如果展出的是原作而不是復制品,預算就是硬指標,不可能投機取巧,走‘花小錢辦大事’的捷徑?!?/p>
大師展價值何在?
面對“大師熱”引發的亂象,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藝術消費”的價值定位問題。
“相較于通過版畫和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現的‘大師展’,一次真正有水準的西方大師展覽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學術價值之上,包括對相關文獻的集中梳理及對大師作品的系統性展示。這才是能夠得到圈內人首肯的藝術展覽?!卑偌液瘓F副總裁、藝術南京博覽會執行總監張中偉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解讀正規的“大師展?!?/p>
策展人李旭認為:“一個展覽的價值有著非常綜合的標準,首先是展品的真偽,以及作品是否為藝術家的代表作;其次是展陳空間和布展方式是否符合展品的內容和格調;第三是觀展信息服務夠不夠周到,有沒有提供充分的文字說明、人工講解、語音導覽、影片放映和相關出版物;最后還有圍繞展覽有沒有組織有質量的,針對不同年齡、職業人群的普及教育活動,其中包括講座、對談、工作坊甚至學術論壇等等?!?/p>
在這一問題上,張中偉也認為“對于普通藝術愛好者來說,展覽體驗是構成價值感受的最重要部分,而對于專業的藝術圈內人來說,藝術展覽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深層次的學術與研究價值之上?!?/p>
是誰在“消費”藝術大師?
消費“大師”現象的出現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消費不斷升級的必然階段,這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有助于推動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增加不同國家和區域之間的藝術進出口。
從這個理論來看,藝術界應該對“消費大師”報以樂觀態度。但策展人李旭的觀點更為客觀:“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普通大眾對藝術消費的需求會不斷升級,對國際上頂級藝術藏品的借展將會成為國內各美術館新的需求,也勢必造成新一輪的策展比拼。但在不久的未來,我相信國內大量的中高層次藝術觀眾更愿意走出國門,直接去藏品所在地的博物館參觀。因而目前的‘大師熱’只是階段性現象。”
而針對那些純粹“消費”了大師們名號的“野路子”大師展,謝定偉也指出:“在媒介資訊相當發達的今天,這些缺乏真正價值的展覽都瞞不過公眾的雙眼。”國內的“大師展”應該將探索的重點放在展覽本身的藝術說服力和教育責任之上,重拾“大師展”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