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賞燈:當代藝術家的另類“花燈”
[ 發布時間:2017-02-12 11:15:08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 中國人過春節,到正月十五鬧完花燈才算結束。這一天最突出的景觀,就是圍繞張燈、賽燈、賞燈等一系列“燈”事活動而展開,因而也稱“燈節”。不過在科技發展的當代,賞燈的方式也勢必發生巨大變化,古人賞燈籠,今人賞燈光。元宵佳節,一起來看看當代藝術家的另類“花燈”吧!
【賞燈習俗歷史悠久 今人的“燈”才獨特】
“賞燈”是一個極富游樂性質的群體節俗活動,這種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更加興盛,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泵髑鍖m廷都頗重視元宵節的賞燈活動,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至清代,觀燈的同時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熱鬧非凡。
?
《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之正月觀燈》
到了今天,以人工光源為主要媒介的“燈光藝術”也為元宵節的賞燈活動增添了不少風采,以特立獨行著稱的藝術家當然也不會放過“燈”這個命題。
谷文達:用兩萬盞燈籠,造一座花果山
去年11月,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谷文達:西游記”展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谷文達奇思妙想將美術館用25500只燈籠包裹起來。這一件大外套——展覽上體量最大的作品“天堂紅燈|上海站”,用燈籠應和建筑,造出《西游記》中的花果山和火焰山,懸掛燈籠的金屬構件則被視為金箍棒、銀箍棒。
?
被燈籠包裹起來的民生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
谷文達《天堂紅燈|上海站》
“花果山應該是很美好的,有花有果子,我就用了彩虹的七彩?!惫任倪_說。燈籠上繪有美猴王、蒙娜麗莎、夢露等古今中外最著名的笑臉,以波普的形式展示著美術史。這可能是人們能看到的最氣勢磅礴的花燈了!
王郁洋:用燈光造一個“月亮”
而藝術家王郁洋則不甘于還原燈光原來的樣子,而是用燈光弄出了個“人造月”。
?
王郁洋《人造月》
?
王郁洋《人造月》
這是一個人工制造的巨大發光裝置藝術,直徑4米的球形燈架上,使用了成百上千支緊湊型節能燈管,象征著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光污染的泛濫已經讓我們失去了月光和星光,并且用不同的燈具模擬了月球的表面特征,包括大小不一的隕石坑。
黃嘉偉 胡俊銘 戴福明:告白神器《粵能量》
藝術家黃嘉偉、胡俊銘、戴福明創作的作品《粵能量》是一個大型光動裝置。這個裝置乍一看沒什么特別,但是如果你肺活量夠大,嗓門夠大,就能看到驚喜了。
?
《粵能量》黃嘉偉 胡俊銘 戴福明/2015
?
《粵能量》黃嘉偉 胡俊銘 戴福明/2015
觀眾們可以對著這個燈光裝置吶喊,當你分貝夠高的時候,裝置中就會飛出那顆粉紅色的心!感覺是個告白神器呢!
馮嘉城:燈光“月亮”傳遞環保理念
青年藝術家馮嘉城的作品《月霾》也是一件獨立的燈光作品。事實上,“月霾”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環境監測裝置。整個裝置由兩個部分組成,10米人造月球安置在室外,內置網絡監控系統,實時監控官方公布的PM2.5濃度數據。
?
馮嘉城《月霾》
馮嘉城《月霾》
整個“月球”其實是把抽象數據視覺化,把不可觸摸的PM2.5轉化到人造月中,人造月根據提取到的PM2.5濃度改變自身的亮度。在不同環境、相同環境的不同時段,月霾會根據PM2.5的濃度變化發生相應的亮度變化。亮度越高,說明環境中的PM2.5濃度越低,空氣越好;亮度越低,那么代表空氣中PM2.5的濃度越高,空氣的污染也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