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的種子”為題 上海種子第二章將于4月開啟
[ 發布時間:2017-03-31 18:42:52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上海種子第二章即將開啟
Shanghai Project | 上海種子于2016年9月啟動,由李龍雨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聯合策劃,第二章主要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取名自同名紀錄片“時間的種子”,將于2017年4月22日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響應該紀錄片對即刻行動改善當前氣候狀況的呼吁,展覽“時間的種子”試圖通過融合藝術、文學(科幻)、科技、社會學、環境學、生物學、醫學等學科,更好地理解當下緊迫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探索一種可持續的解決之道。
延續根基研究員(Root Researcher)及研究員(Researcher)的體系,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在內容上包括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根基研究員組建并率領各自團隊共同創作完成的項目;以及甄選自近40位/組個體研究員,從不同領域及視角回應主題的作品或展項。
《重置現代性!上海站》,布魯諾·拉圖爾及其根基研究員團隊成員馬丁·吉納德-特雷、多納托·瑞奇、克勞德·瑪卓托 & 瑪雅·桑博(òbelo)與杰米·艾倫。概念草圖,2017年。
由根基研究員團隊允惠。
人類學家、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的團隊將帶來《重置現代性!上海站》,以文獻以及工作坊的形式(5月4日至7日),集結本地學者、知識界代表,探討在生態與人文環境均已發生劇變的今天,如何重新審視“現代性”這一概念;并嘗試從中國的視角出發,來檢驗其團隊在過去若干年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種學術觀點。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制作人索菲亞·阿爾-瑪利亞的作品《執迷之物》,結合影像、舞蹈和文本,以此預演未來和祝福2116。
《未來線路》,邱黯雄及其根基研究員團隊成員李倩與楊磊。概念圖,2017年。
由根基研究員允惠。
視覺藝術家邱黯雄小組希望在一輛公交車上實現的公共藝術項目《未來線路》,則巧妙地與另一位研究員——科幻小說家劉宇昆(Ken Liu)特別為上海種子所撰寫的《上海48小時:國際游客周末觀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相呼應,分別以影像裝置與文本的形態,講述一趟發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彼時這座曾經的沿海大都會已經有一半為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沒,進而成為一座兩棲城市。
《土地對話》,奧托邦戈·恩坎加團隊,上海,2016。
圖片由上海種子提供。
表演藝術家奧托邦戈·恩坎加的《土地對話》、麥肯錫全球董事張海濛的線上游戲《玩出未來2116》已經在2016年秋天完美呈現,其項目的成果將通過特殊的方式在第二章展覽得到呈現。
在由根基研究員所提供的跨學科視角下,上海種子所邀請的個體研究員們,則以各自的建樹,從不同領域進一步回應了展覽的題目——“時間的種子”,使得整場展覽能以多元圍合的狀態,來探索生態變革的因果,呼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出口》,迪勒·斯科菲迪奧+蘭弗洛設計事務所、馬克·漢森、勞拉·庫爾干與本·魯賓,與羅伯特·吉拉德·彼得魯斯及斯瓦特·史密斯合作。動畫投影,45 分鐘,2008-2015年。
巴黎卡地亞藝術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
展覽現場圖,攝影:呂克·柏格立。
迪勒·斯科菲迪奧+蘭弗洛設計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帶來的《出口》是一件宏大的信息可視化作品,在接近 360 度的全景式熒幕上呈現“轉譯”自大量調查數據的動態圖像,直觀地還原人口遷徙(移民)、氣候變遷等發生在地球村的一系列“運動”(Movement),并揭示數據變化背后的深遠 影響。
《14#》,劉窗。裝置現場及草圖,混合媒材(方形空間、投影儀與Flash文件),2012年。
由研究員允惠。
藝術家劉窗以自己的兩件作品分別對應兩組科學家——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托馬斯·哈東(Thomas Hartung)和戴維·帕米埃斯(David Pamies),以及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生物學家金斯頓(Stuart Kim)關于延緩衰老以及替代性《迷你腦》的研究成果,四件展項的并置有趣而耐人尋味:一方面,科技意味進步,是問題的解決之道;另一方面,科技也滋生新的問題,需要不斷地得到修正和治愈......
《許愿樹》,小野洋子。裝置于展覽“水平記憶”現場,2007年。
由巴西圣保羅巴西銀行文化中心允惠。
圖片由小野洋子提供。
小野洋子,作為一名視覺藝術家與文化偶像,在過去數十年間也是“和平與愛” (Peace and Love)的傳播者。她為上海種子傳送來三件不同形式的作品:一場《獻給上海的鈴鐺》表演,將于開幕式當晚由神秘嘉賓參演呈現;一件聲音裝置《我們都是水》,以及一個長期項目《許愿樹》,這些都將給人以慰藉和面對未來的希望。
《時間的種子》,由桑迪·麥克勞德導演的電影。77分鐘,紀錄片靜止圖像,2013年。
由《時間的種子》制作允惠。
展覽題目的出處——紀錄片《時間的種子》則跟隨著農業學家卡里·福勒,講述了由他參與發起的全球第一所種子庫的籌建始末。
《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間》,林瓔 裝置細節(手持屏幕0,2009年。
由什么正在消逝?基金會允惠。
圖片由馬修·尼德豪澤提供。
《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間》來自于建筑師及藝術家林瓔(Maya Lin),是一件極其細膩而動人的空間影像裝置:借由投影光束的朝向,藝術家不著痕跡地調動著觀眾的觀看行為——以一種特定的姿態在雙手間“捧起”影像,進而因畫面中那些陌生又生意盎然卻已經從地球上消逝或瀕臨滅絕物種而心生感念。
《極限碰觸:舞動的軟管、云母立方、電爐上的水滴、無題(彩虹/水的作品)》,古斯塔夫·梅茨戈爾(1926-2017年)。一系列裝置與混合媒材,尺寸可變,1968年/2017年。
展覽也將首度在國內呈現古斯塔夫·梅茨戈爾(Gustav Metzger)的作品。這位前不久剛去世的藝術家,是一位反消費主義、反資本主義的不懈行動者,他和他的作品也依然在敦促我們對氣候變化采取必要的行動。正如他所引用的詩人威斯坦·休·奧登(WH Auden)的詩句:“我們必須要么成為理想主義者,要么死亡?!?/p>
《雨后夏風》,王旭。4K視頻,12分25秒,2017年。
由研究員允惠。
啟動于 2016 年,上海種子是一個實驗性的思想平臺,旨在檢驗既定的邊界,并探究思想 如何能夠突破知識在單一領域的界限。其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將持續 100 天,除卻最為核心的展覽部分,還將包括一本出版物,以及一系列與上海這座城市及公眾息息相關的放映、表演、 工作坊以及社群參與活動等。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上海種子以跨學科的視角來討論可持續發展,以期就 22 世紀將迎來怎樣的世界做出探討、反思并即刻付諸行動。
你,準備好與未來相見了嗎?
*上海種子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由遠景能源和證大集團贊助。
上海種子,第二章
主題:遠景2116
展覽名稱:時間的種子
聯合藝術總監:李龍雨,漢斯·烏爾里?!W布里斯特
2017.4.22 - 2017.7.30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遠景之丘、證大朱家角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