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絕買主巨額現金將文物捐給故宮 上月在工地喪生
[ 發布時間:2017-06-17 11:13:15 | 作者: | 來源:中華遺產雜志 ]
據@中華遺產雜志報道,5月30日11時40分許,在石(石家莊)濟(濟南)客運專線工程工地,一臺龍門吊在拆除過程中發生傾覆,導致6人遇難。其中一名遇難工人名叫何剛。
?何剛?
1985年,何剛在河南商水縣老家蓋房時意外地挖出“銀鍍金鏨花雙鳳穿花玉壺春瓶”等19件高等級元代銀器。
他拒絕了文物販子用一蛇皮袋現金購買文物的要求,與村長連夜趕到北京,將這批珍貴文物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何剛捐贈給故宮的19件元代銀器中,最引人注目的“銀鍍金鏨花雙鳳穿花玉壺春瓶”?
據《中華遺產》雜志2011年第4期“挖出文物之后”一文報道:
何剛家住河南商水縣固墻鄉固墻村。1985年,他在自己的院里蓋房時挖出一個大缸,內裝‘銀鍍金鏨花雙鳳穿花玉壺春瓶’等19件造型華美的元代銀器。
何剛立即與本村村長一起連夜趕到北京,要求將其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經專家鑒定為十分罕見的元代窖藏銀器,這填補了故宮銀器收藏史上的一項空白。
為了更加完整地收藏這批銀器,在故宮文物管理處梁金生處長的建議下,何剛又一次不辭辛勞地趕回河南,將其盛裝銀器的缸送到了故宮。
何剛曾回憶挖到文物的過程,說起往事?
他說,爺爺給他講過,他家現在的房子在幾十年前還是別人家的,那家人有一天晚上睡覺,突然看到屋子里地板上發出火光,男主人趕緊起床,點著煤油燈就著微弱的燈光,用鐵鍬挖開地板向下挖去,可是什么也沒有挖到。
后來,估計那家人又挖過幾次,仍舊一無所獲,就放棄了。
后來何剛家和那家人換了房子,結果還真是就在這間屋子里,挖出了寶貝。
主動上繳文物
何剛是主動上繳的,而且他說,當時沒有多想,根本沒想過要錢,只是覺得“能把我們來回的路費報銷就行了”。而故宮,也沒有虧待何剛。梁金生說,本來準備獎勵1萬元的,但那時候社會上正熱捧“萬元戶”,故宮為了不要太張揚,沒有給何剛1萬元,而是給了8000元。
經歷過1985年的人們,應該不會懷疑何剛的動機和故宮的誠意,那個年代,雖然有了“萬元戶”,但金錢并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那是一個精神和榮譽至上的年代。
然而時代在變,如果是今天,何剛還會捐贈嗎?對此,何剛的態度倒很堅決,他說,即便是現在,也一定會捐出來,原因很簡單,還是那句話,“文物屬于國家”。
何剛帶著挖出的文物來到故宮,達成了捐贈的心愿,又帶著意料之外的一筆錢回到家鄉,他心中的欣喜不難想象。
完成這件“壯舉”后,何剛又恢復了四處打工的生活。
?何剛和眾多走向城市的農民一樣,在工地上辛勤勞作?
何剛說,2003年,他妻子患尿毒癥,看病花了很多錢,還借了外債。萬般無奈之下,何剛想到了故宮,于是,他又來到了北京。依舊是梁金生接待了他,經過研究決定,故宮給了何剛5萬元。
此時,距離1985年,已經過了18年,這18年里,何剛的生活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當初的幾千塊錢,比這次的5萬塊,似乎更經花。因為僅僅3年之后,何剛又一次找到了故宮。
2006年,因為老父親要做腿部的手術,急需用錢,所以何剛再次找到故宮,故宮又一次給了他5萬元。
文物無價,情意亦無價。
何剛說,在他周圍,好多人都和他說過同樣的話,那就是“你虧了,如果那些東西不交上去,管花好幾輩子了”。甚至何剛自己的親生女兒也會拿這事奚落他,比如他向女兒要錢還債時,女兒雖然每次都給,但有時也會扔過來一句話:你管國家要錢去。
對這,何剛曾說他一點也不后悔,而且相信自己真有困難的時候,國家能幫他解決。
何剛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工人,卻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了不起的保護者。
對他的逝去表示誠摯的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