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杭愛山發現班固為大破匈奴所書摩崖《燕然山銘》
[ 發布時間:2017-08-15 12:02:07 | 作者: | 來源:澎湃新聞網 ]
內蒙古大學發布消息稱:“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p>
記者為此采訪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在他看來,這次發現意義重大,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勒石燕然”成為重要的典故以及后世功臣名將向往的功業巔峰。這次發現“確定了燕然山,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具體的地理位置”,“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這次完全匹配上了?!?/p>
此前,北京大學教授朱玉麒曾表示,東漢永元元年的這一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不過史書上所記的《燕然山銘》一直沒有找到,“杭愛山如今現已歸于蒙古國了,俄羅斯、蒙古國包含我國的專家從阿爾泰山往北找,都沒有蹤影?!?/p>
蒙古杭愛山現場
據侯楊方介紹: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獲得大勝,幾乎全殲了北單于主力。當時,隨軍的班固寫了《封燕然山銘》,刻在摩崖上。這在《后漢書·竇憲傳》中有清晰記載。然而,古代沒有經緯度,原來的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脈,因此,《封燕然山銘》的石刻具體地點在哪里一直沒人知道。
“尋找它的過程是非常難的,但是一旦找到了,就是非常精準的?!焙顥罘奖硎?,他也看了考古團隊制作的視頻,“燕然山的相對高度不大,在廣闊的地域上,有一個巨大的紅色的石崖。這一塊基本是無人區,我們看到他們還開著越野車,還扎著營。這個石崖是7月底剛剛發現的,他們首先要確認是不是《封燕然山銘》,所以架了一個梯子,做了拓片?,F在看來,從文字上是完全匹配的。”
發現現場
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侯楊方介紹說:“當時,匈奴和秦漢王朝已經打了幾百年的仗,從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開始北伐匈奴,但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到了漢宣帝,匈奴向漢朝投降,臣服了。但是到王莽、東漢初年,又開始反叛。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消失就是這次班固和竇憲的北伐,他們在燕然山消滅了匈奴國,從此匈奴離開了蒙古高原。2年后,匈奴的殘部在阿爾泰山被徹底消滅。北單于從此不知所蹤。有一個重要的傳說就是殘部跑到中亞、歐洲去了。北匈奴就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而此前投降漢朝的南匈奴就住在河北、山西的長城沿線?!?/p>
《封燕然山銘》中也提及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燕然山之戰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從此以后就消失了。
在侯楊方看來,燕然山之戰對于我國古代史學和文學都具有重要影響,“‘燕然山’成為中原王朝對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在文學當中的引用也數不勝數?!币虼耍@次發現的意義重大之處還在于“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這次完全匹配上了”,“確定了燕然山,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具體的地理位置,還有這件文物的發現。”
至于銘文的內容,他相信不會有太多驚人發現,因為《封燕然山銘》在史書有已有記載,一個字不缺,“我相信他們之所以確定,也是根據史書來確定的。這也說明我們中國幾千年史料的流傳,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p>
與此同時,侯楊方也提到他個人對與拓片本身的期待:“我看到那個拓片,是典型的漢隸,我甚至懷疑那個石刻是班固本人的手書,如果能夠確認久基本上是他流傳下來的唯一的真跡了?!焙顥罘奖硎荆拔恼卤旧硪彩前喙套珜懙?,當時行軍打仗,所以他們很可能就找了一個工匠直接刻在石崖上面。當然這是我個人猜想,我也希望是班固本人的手跡?!?/p>
【相關資料】《封燕然山銘》及譯文
《封燕然山銘》拓片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后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譯文)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于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來涂刀劍之刃。然后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于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于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后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于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相關鏈接】北京大學教授朱玉麒談紀功碑與燕然刻石
紀功碑這種辦法,不只限于對戰役的留念,也不只僅我國人的創造,而是人類的創造。咱們在完結一件事功往后,老是希望經過某種前言傳達給后代,來顯現自個做下的無量積德行善。你去伊朗(波斯)、埃及、印度等地,會發現國際各個文明古國都會用不相同的辦法把自個的積德行善記載在一個比人類的個別生命更持久的物質上,然后流傳后世。這個物質或許是金屬品,或許是石刻。比方移植在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方尖碑,便是三千多年前埃及記載其民族前史的象形文字紀功碑。人類信賴“金石永固”,金石上的銘刻表現了接連人類生命的劇烈觀念;而經過研討金石,來看以往的咱們怎樣把他們的文明信息、文明傳遞給咱們,這便是金石學。所以,金石學不只僅我國的一門傳統學識,正本是國際各人類文明的傳統學識。
我國的古人對比偏好用文字的辦法把這種知道記載在石刻上,咱們如今看到最早的紀功石刻是石鼓文,石鼓文之前必定還有;最少如今咱們知道的是:公元前八世紀擺布的我國,就有這么的石刻呈現了。晚清時期的葉昌熾在《語石》中,依據功用,把紀功碑分紅了幾種類型,如秦始皇東巡刻石,也是紀功,但它不是為了留念戰役的成功。戰役成功的留念碑僅僅紀功碑的一種,葉昌熾歸納為“邊庭諸將之紀功碑”,我把它簡稱為“邊塞紀功碑”,由于許多的戰役是發作在邊遠本地地域上,發作在西域的戰役紀功碑,咱們也簡稱“西域紀功碑”。
關于邊塞紀功碑,咱們如今能夠找到的最早的源頭,是燕然刻石。如今蒙古高原上的杭愛山,史書上稱燕然山。東漢時期發作在漢與匈奴之間的許屢次戰役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這個本地有過一場決議性的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作為漢軍統帥的車騎將軍竇憲為了留念這一場首要的戰役,把記載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愛山的摩崖上,史稱《封燕然山銘》。這一摩崖咱們到今日也沒有找到,杭愛山如今現已歸于蒙古國了,俄羅斯、蒙古國包含我國的專家從阿爾泰山往北找,都沒有蹤影。
不過,它的文字被記載下來,由于那是其時跟從竇憲參與戰役的班固所寫,在《后漢書·竇憲傳》中保留。由于一向找不到這個摩崖,時刻長了往后,咱們就覺得燕然刻石僅僅一種戰役神話,是虛擬的。不論是不是虛擬,在我國前史上,相似這種邊塞戰役還有許多,所以這最早的“燕然刻石”就在后來的邊塞吟詠中傳揚不停。如今電腦便利了,搜一搜“燕然”這個詞,就會有一溜的唐詩呈現,宋詞也是。假設對比一下,分外有意思:唐朝人是“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李嶠《餞薛大夫護邊》),人還沒有抵達邊關,就能夠推想到這將來的戰役必勝,必定能夠提筆來寫燕然勒銘的續篇;而宋朝呢,最有名的比方,便是范仲淹的“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現已駐扎在了西北邊關,還覺得是“燕然未勒歸無計”,一點點沒有凱旋的信仰。唐詩宋詞,的確有它各自的年代氣息在里邊。
燕然刻石盡管找不到,但并非不存在。從清代以來,陸接接連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發現了漢人與匈奴戰役往后留下來的石刻,有些間隔燕然勒銘的時刻只需四年。用這些后來的石刻,是能夠印證燕然勒銘的存在的。1981年,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時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李遇春在調研中發現了一塊1965年就被收集來的石刻,筆跡斑斕,但李遇春發現里邊留下了一些要害字,使得碑銘的大約內容現已明晰。時刻、地址、人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