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萍手稿捐贈上海 走近這位被遮蔽的傳奇女畫家
[ 發布時間:2017-09-14 10:13:31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2017年大暑時節,300多幅中國早期抽象藝術家李青萍先生(1911-2004年)手稿遺作,由其侄女李美壁由武漢攜滬,無償贈與中華藝術宮。
“澎湃新聞”見證了這次低調的捐贈。李青萍,這位被中國現代美術史遮蔽良久的傳奇女畫家,這位曾身陷囹圄又與世隔絕三十年的女性終生未嫁,卻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女性先驅。
1937年,26歲的李青萍從上海赴馬來西亞,展開一段藝術求索。80年后,她的百余幅油畫、水彩畫展現在其藝術的起點——上海?!稛o形·希聲》中華藝術宮館藏李青萍作品展自6月開幕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展期將持續到今年底。
現代主義的覺醒
初見油畫《夢河》時,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畫前靜觀。33×45cm的尺寸算是展廳里一幅小畫,是什么牽引著每日面對作品的觀看者?湊近看,暗紅色的畫布是一條沉郁流淌河流,天際線白色的河面一點點鋪陳到畫面中央,暗紅色也逐漸展開為紅黑相間,直至在河流延綿的盡頭收束在一抹橙紅的亮色中。整幅畫面布滿或因歲月或出于畫家留下的刀痕而透出一股凝重氣息,它們似是歲月于自然界的創口,又更像李青萍布滿傷痕的一生在筆端的縮影。
1911年11月16日,李青萍出生于湖北江陵縣荊州城,原名趙毓貞,自幼接受新式教育、生性奔放。1926年,趙毓貞改名李媛,先后就讀于武昌女子職業學校和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武昌藝專期間,她初習了西洋繪畫。1932年,經校長舉薦,李媛考取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圖音系。當時,新華藝專由徐朗西任校長,留法歸來的汪亞塵任教務長,藝術家潘伯英為總務長。在汪亞塵、周碧初等教授的執教下,藝術取向偏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以及野獸派一路風格。
在一份“新華藝專畢業生紀念冊”中,記錄著同學對李媛的印象——“……性直爽,富感情,態沉靜,重信義,好抱不平,每遇輒言諸口,常以是而獲罪于人者多多,然不自知。”“女史愛西畫,恃畫而忘餐,好音樂,其聲調悠長壯麗,一眾巾幗丈夫氣。”1935年畢業前夕,新華藝專校董及兼職教授徐悲鴻參觀畢業展,觀看李媛作品后贊其為“新派女畫家”。
1937年,英屬南洋群島四州府照會吉隆坡駐中國領事館,在上海招聘美音人才,為南洋中國僑民辦學服務。李媛經推薦入選。南洋是李媛先祖曾僑居的熱帶島嶼,對她來說,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像是得到先祖庇佑的一次歸途。
據學生回憶,李媛課余經常帶學生寫生南洋風光,畫風頗傳習了新華藝專時期學習的印象派等風格。南洋的熱帶地理、氣候、形成了熾熱的陽光和綠色雨林,紅綠相間的沖突與對比,成為李媛獨特的色彩符號。她無意中發現了印度籍校工沙都那薩的潑彩畫,又從馬來亞的傳統民間工藝巴迪蠟染中汲取藝術營養,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南洋印記的生命針劑以及遠超同時代中國藝術家的現代主義因子。
賦予抽象繪畫以厚重感
身為李青萍遺作繼承人,李美壁女士此次以極為低調的方式完成了300多幅李青萍手稿遺作的捐贈。這批手稿,多繪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半為姿態各異的人物。鉛筆、鋼筆、圓珠筆和水彩顏料繪成的畫面或寫于普通信紙或繪于“李青萍用箋”上,每一張都被黏貼在當地的報紙上,一一編號。這批歷經歲月的手稿,發黃變脆,觸摸間,讓人看到一個風燭殘年的女畫家倔強的藝術生命。
這并非李青萍作品第一次以一種樸素的方式進入公共收藏機構。2003年11月,原上海美術館負責人李向陽初見李青萍時,“老人從被窩中伸出一只刀劈斧鑿般、布滿千溝萬壑的左手”,她的作品裝在床底一只“漆成綠色的鐵皮箱子”里,為了保護作品,畫家一度將作品藏進衣柜,自己睡在衣柜前,以病弱身軀看管它們。
正是這一批作品組成了此次對公眾展示的李青萍藝術展。展覽由尋影、萍蹤、回聲三部分組成,上百幅作品皆出自藝術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的創作。其中的《馬來風情》《馬來意象》可以說是畫家對往昔生活的回顧,它們在一眾抽象畫中尤為別致,椰林、陽光、藍天,正是女畫家青春所置身的色彩。
南洋數年,是她一生中的華彩,青春飽滿的激情煥發出她的教學熱忱,南洋茂密的椰林和湛藍海水也鼓動起她的創作沖動。她的藝術作品還吸引了徐悲鴻的目光,徐悲鴻不僅親自為她選編畫稿,刊印成集,還為她取名青萍。1941年徐悲鴻為李青萍所繪肖像速寫亦是兩人情誼的見證。
1942年,李青萍回到中國,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寫生、辦展、賣畫。1943年,她應邀赴日多個城市舉辦畫展,廣受歡迎。但是這場展覽,卻成為她此后人生的威脅和傷害,幾乎讓她付出了后半生的慘重代價。青萍之名,青青浮萍、浪跡天涯似乎也成為一個隱喻,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