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90周年紀念展:百余件龍美術館館藏“紅色經典”作品亮相
[ 發布時間:2017-08-01 11:07:50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為了紀念“八一”建軍90周年,龍美術館(浦東館)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授予的“浦東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8月1日起舉辦《1927 - 2017 “八一”建軍節90周年紀念展》,展出百余件革命題材的繪畫作品。
龍美術館(浦東館)《1927 - 2017 “八一”建軍節90周年紀念展》
本次展覽龍美術館(浦東館)甄選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各個年代的主題性創作百余件,包括油畫、版畫、素描、國畫等,真實地再現了“拼將十萬頭顱血,需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以及文藝工作者用畫筆為革命事業增添光彩的決心。
龍美術館(浦東館)《1927 - 2017 “八一”建軍節90周年紀念展》
這些珍貴的“紅色經典”作品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其唯一性、歷史性、藝術性和文獻性的特點也造就了它們在中國美術史上的獨特屬性。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時代奠定基石”,為了使文藝成為革命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走向社會,深入群眾,學習民間藝術,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了與過去不同的作品;第二部分“服務于社會”,展現了當時全民拿起畫筆為社會服務的現象,他們運用自己的特長抗美援朝,宣傳保家衛國;第三部分“為革命整旅厲卒”,美術創作服務國家需要,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反映革命斗爭,成為推動革命的特殊方式;第四部分“傳承中發展”,展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變化推動了美術界思想解放的進程,使這一時期的作品百花齊放。
自此,龍美術館(浦東館)成功舉辦了《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新中國的童年記憶——革命題材連環畫館藏展》、《革命文藝與主題創作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特展》、《革命的時代:新中國建立65周年紀念特展》等大型館藏作品展覽。接待了上海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小學、培明中學等多個中小學師生參觀,為上海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做出積極貢獻,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得以回顧崢嶸歲月,緬懷抗戰英雄,激勵著他們為民族復興奮勇直前。
展覽回顧歷史,讓如今的我們看到革命時代的精神與品格,同時提醒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就是團結一致、不畏艱險、前赴后繼,這種抗爭精神直到如今都在鼓舞著人們,對于我們這個時代有著特殊的意義。
重要作品:
陳逸飛《踱步》?布面油彩?186×356cm?1978
陳逸飛的《踱步》作為一件具有自畫像性質的主題創作,帶有強烈的電影蒙太奇手法,是他放棄了原來駕輕就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后的嘗試。畫面的左側是一把帶有歷史感的黑色靠背木椅,右側是藝術家自己低頭沉思的背影,觀望中國自1921年以來的歷史云煙,鴉片戰爭、甲午風云、八國聯軍等歷史事件被勾勒在半透明的畫布上,如同洇開的墨水般在藝術家面前不斷蔓延開來。藝術家將自我置身于藝術作品中、大量的歷史圖像前,在自我的時空中對歷史進行反思,成就了一個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反思自我與歷史,尋找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形象。這種面對歷史圖像的構思表明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也是時代精神的進步。陳逸飛在表現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同時,不僅善于對宏大場面作構建,用恢弘而凝重的筆法去描繪的同時也具有中國油畫獨特的美感。
黎冰鴻《南昌起義》布面油彩?119×159cm?1977
黎冰鴻生前曾三繪《南昌起義》,時間從1959年持續到1977年。畫面中,五位領導人相對集中地出現在畫面的主要部位。周恩來正在臺上講話,號召大家團結一心,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人物緊握的拳頭和慷慨激昂的神態有效地起到了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作用。臺下熱血沸騰,積極響應的士兵都已手持武器整裝待發。在周恩來的后面是起義軍的集會地——江西大旅社。背景建筑原是南昌的江西大旅社,典型的徽式建筑于1927年7月27日前敵委員會成立時被定為起義的總指揮部。建筑的結構和環境透視被社外墻門框外的壁燈和黎明破曉時分的光線所照亮,在刻畫人物嚴謹、冷峻的同時,使畫面總體感覺呈現出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作者在人物刻畫和場景安排上力求真實,通過凝重的筆觸和色彩冷暖的強烈對比強化了戰斗即將展開時的緊張激烈的氣氛,以史詩般的宏大場面再現了起義前夕這個莊嚴而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瞬間。
?
蘇高禮、杜鍵、高亞光《太行山上》?布面油彩?250×360cm?1981-1984
《太行山上》的獨到之處在于既是寫生又超過了寫生,不僅描繪了風景之美,也有創作的成分,以一種普通勞動者的感情來感受這片土地。溪流在層層堆壘的山巒中蜿蜒綿恒伸展開去,中間主體的軍民人物形象猶如從遠方行來,步履前向,映襯著遠景中冉冉升起的旭日,如同一幅流動的畫面,構成氣魄宏偉、意境深渺的史詩般壁畫。作者努力追求和塑造的是對一個輝煌時代的深情懷念和重現。這是對戰場的憑吊,對戰士和山民的追憶,對純樸民風的懷念,對天地滄桑的感慨,對抗戰精神的贊頌,也預示著對今日的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品積淀的文化根基是否深厚、語言和藝術技巧是否精美,是構成作品魅力的所在。這件作品充滿了感情,表現出對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勞動者、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愛,寫意又寫情。
全山石《中華兒女——八女投江》?布面油彩?192×300cm?1989
全山石為創作這幅油畫到黑龍江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藝術家將歷史知識,豐富的想象力相結合,加上對藝術語言的駕輕就熟,構成了壯烈且震撼人心的場景。八位抗日聯軍女戰士互相扶持,艱難行走在滾滾江水中,激戰后的她們傷痕累累、衣衫襤褸,但她們臉上流露出的寧死不屈的頑強和英勇就義的從容讓人無比動容。驚浪拍石的牡丹江水、相互扶持一臉凜然地走向水中的戰士們和黑云密布的血色天幕構成三道水平格局,構圖穩定而凝練,極具視覺沖擊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所呈現的戲劇效果,通過濃郁飽和的色調、恢弘有力的構圖以及人物氣質的刻畫。其中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靈活地處理復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這種魔法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其風格中的戲劇性色彩,使畫面有了故事情節。作品所要表現的雖是悲劇的主題,在畫家的筆下卻顯得無限壯麗,宛如一曲英雄主義的悲歌,深沉地表現了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崇高精神。
沈嘉蔚《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布面油彩?189×159cm?1974
《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當時一觸即發的中國和蘇聯的關系。黑龍江地處中蘇邊界,1969年3月的“珍寶島事件”,使這里作為“反帝”、“反修”的前線,備受國內外的關注。因此,該畫的主題意義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作者選擇了位于高處的了望塔的一半,使畫面處于一個險峻的高度之上,令畫面構圖奇特;站崗的戰士像雕塑一般地矗立,又像雕塑一般富有體量感;因為視角的高度能夠俯瞰一望無際的邊境,我方一側欣欣向榮,而以江水省略掉了蘇方的一邊。主題中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在畫面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現,作者在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藝術語言上的功力,都幫助了主題的表現,使形式和內容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完美的結合。畫面中迎著朝陽的各種景象的冷與暖,主體戰士的靜與正走到樓梯上面來換崗的戰士的動,鋼結構崗樓的硬邊與戰士的衣服、云彩和江水的走勢,都形成了許多值得玩味的對比。而這些對比對于形式技法的運用和鋪陳都創造了一種可能,也為該畫的藝術形式所表現出的審美的力量增添了許多吸引人的對方。
沈堯伊《長征之路》?布面油彩?185×300cm?1980
《長征之路》綜合了長征過程中的主要事件,通過一道富有想象力的光圈,將紅軍“翻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不同的歷史事件和場景,以夢幻般的蒙太奇式的關系組合到一起。與他此前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同,這種將不同時空拼接在一起的電影蒙太奇的手法表現了這一時期他在藝術形式方面的探索。畫面右側過草地的大隊人馬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篇幅,刻畫得最為細致。這些紅軍戰士們在草地泥沼中艱難行進著,戰爭的歲月在他們臉上刻下了滄桑,也寫滿了堅韌與執著。“飛奪瀘定橋”的場面被畫家緊湊地安排在左下角,那種擠壓的感覺和人物匍匐前進的動態突出了戰斗的緊迫感,向外延伸的鋼索更增添了畫面的張力。在左上方,逐漸遠去的背景是紅軍隊伍正在翻越的皚皚雪山,這樣的表現手法既與下面“飛奪瀘定橋”的場景銜接得十分自然,又使得整個畫面有張有弛,充滿節奏感。畫面上方金色光環的構思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在如同太陽一般的光環中,幾個紅軍戰士的模糊身影正在長征道路上披荊斬棘,開拓前進。這似乎是一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又或者是一股支持戰士們堅持下去的信念與理想。而畫面中央背著鋼槍帶著孩子的女戰士既在過草地的行軍隊伍里,又有一半籠罩在光圈中,成為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聯結點,她的眼神中既表現出對信仰的虔誠與向往,又透露出不屈不撓的堅毅和剛強??v觀整幅畫面,作者以發人深省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對長征精神的審美理想,以史詩般的宏大氣勢展現了長征精神永恒的輝煌與意義,堪稱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相結合的力作。
唐小禾、程犁《井岡春雨》?布面油彩?185×340cm?1976
《井岡春雨》選取了毛澤東和井岡山地區軍民一起插秧的內容,表現了領袖與民眾之間的新的社會關系。這件作品是井岡山題材美術創作中最為特殊的內容,沒有武裝斗爭,沒有紅旗招展,也沒有群情激奮。畫面中背著大刀的赤衛隊員,紅軍中的司號員,以及毛澤東左邊的紅軍干部,還有畫面右側駕著的步槍,都告訴人們這是戰斗的間隙。盡管沒有直接表現井岡山的武裝斗爭,然而武裝斗爭還是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作者在畫作精心營造的春天和春雨有著豐富的潛臺詞,春天的生氣,春雨的孕育,一切都和“井岡”聯系到了一起,豐富了主題的表現,也在審美領域為那個時代帶來了春天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