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公布新年首展 “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2月啟幕
[ 發布時間:2018-01-19 10:23:42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新聞發布會暨票務啟動儀式現場,2018年
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展覽藝術總監沈其斌
中: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總策展人戴志康
右:新疆龜茲研究院展示交流中心主任申春
2018年1月18日,“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新聞發布會暨票務啟動儀式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隆重舉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總策展人戴志康,新疆龜茲研究院展示交流中心主任申春,證大集團總裁、證大文化董事長、上海喜瑪拉雅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朱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展覽藝術總監沈其斌,上海銀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倩等嘉賓出席發布會現場。
本次展覽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與新疆龜茲研究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三方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戴志康擔任總策展人,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擔任策展團隊成員,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擔任藝術總監。
展覽共展示80件藝術瑰寶,一展囊括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搖籃”的新疆龜茲古國壁畫藝術和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壁畫、彩塑藝術等世界文化遺產。據悉,展覽將于2018年2月3日至5月28日對公眾開放。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新聞發布會暨票務啟動儀式現場,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總策展人戴志康發言,2018年
“文明的對話”系列展覽第三部,2018開年之展
“佛國山水”是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文明的對話”系列展覽第三部,是繼2015年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敦煌:生靈的歌”、2017年與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及達?芬奇理想博物館合作推出“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后,再次回眸歷史,探尋源頭,更進一步亦更加久遠地探尋逾2000年前中西方文明沿絲綢之路從新疆龜茲至甘肅麥積山交流碰撞所激發的藝術光芒。展覽將以系列呈現,其中,“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佛國山水Ⅱ——山水社會“分別將于2018年2月至5月將向廣大申城市民推出,全方位展現絲路瑰寶藝術魅力和歷史與當下文明對話盛景。
《盧舍那佛》 阿艾石窟 約公元8世紀 高146.7厘米 寬88.5厘米 趙麗婭 臨摹
繪于阿艾石窟主室右側壁。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凈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此幅壁畫中的盧舍那佛身內包含一切世界,能在一切世界中轉法輪,調伏眾生,法力無邊。壁畫中盧舍那佛的胸部、腹部、臂部都繪有小佛,尤其是佛膝下雙腿各繪有兩尊菩薩,雙手托盤,盤中有水果等供品,此幅壁畫色調淡雅,繪制精細,具有濃郁的漢地風格。
《一佛二菩薩組像》 麥積山第44窟 西魏 菩薩像:高140厘米 寬68厘米 厚16厘米 佛像:高 171厘米 寬106厘米 厚65厘米 孫靖 臨摹
佛像水渦紋高肉髻,長眉細目,直鼻、嘴角內斂。內穿僧祗支,胸前系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頭戴寶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披帛繞肩飄然而下。面容秀美、體態端莊優雅。此組造像為西魏代表作。
作為佛教進入中國第一站,神秘夢幻的龜茲古國壁畫藝術將驚艷滬上
西域龜茲古國地處中亞腹地塔里木盆地之北緣,扼古絲綢之路要沖,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
龜茲石窟是古龜茲地區(即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大小二十余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包括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遺存洞窟700余個,保存壁畫近10000平方米。它地處蔥嶺以東,介于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話的結晶,表現了從公元3—13世紀佛教藝術的杰出創造和高度成就,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這一時期內龜茲石窟產生、發展、繁盛和衰落的過程,也為特定的歷史進程、文化傳統、宗教藝術、民族民俗、音樂舞蹈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了豐富的證據。壁畫的獨創性和多樣性,成為龜茲藝術的突出成就之一,具有歷史的和審美的突出普遍價值,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新疆龜茲研究院此次特選送了三十九件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龜茲石窟壁畫作品進行展出,旨在讓觀眾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視野更多地了解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深刻內涵,從中接受傳統藝術教育,并共同致力于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業。
《龜茲供養人》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4窟 約公元6世紀 高134厘米 寬200厘?郭峰臨摹
繪于克孜爾尕哈第14窟右甬道內側壁。圖中供養人像男性剪發垂項,上身穿翻領、折襟、窄袖聯珠紋錦大衣,腰束聯珠紋革帶,佩長劍。下身穿窄口褲,腳蹬尖頭皮靴。女性上身穿翻領、折襟、束腰長裙。其中兩身供養人繪出頭光。在其腳下方各繪一身地神,雙手托供養人的腳。表明此圖描繪的是龜茲王公貴族形象。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藝術首次亮相魔都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5公里,是我國著名的石窟寺之一,這里群山環抱,氣候宜人,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一體,堪稱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不斷地開鑿和修繕,歷史上雖經多次地震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造像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以其序列完整、技藝精湛的眾多北朝泥塑最為著名,其泥塑技法細膩、生動傳神,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是國內石窟寺中保存北朝泥塑時代延續最完整的石窟寺,也是佛教造像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代表之作。麥積山石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雕塑和壁畫的有機結合。尤以雕塑著稱于世。不論是早期的古樸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渾潤飽滿,還是隋唐的豐滿圓潤、宋代世俗化的造像風格,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溫婉可親,富于生活氣息,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從十六國后秦到北魏至明清雕塑發展的歷史,是一部非常完整的雕塑史。為配合此次展覽,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特意精選了多件代表性精美壁畫及彩塑作品赴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讓申城市民一飽眼福。
《泥塑菩薩立像》麥積山石窟第123窟 西魏 高123厘米 寬49厘米 厚28厘米 段一鳴 臨摹
塑像位于窟正壁左側。頭戴花蔓高冠,面型飽滿豐潤,彎眉細目,直鼻,薄唇,嘴角內斂。著低胸交領束腰長衫,寶繒自雙肩分披下垂。左臂屈肘自然下垂,右手持貼于腹前。身軀窈窕、委婉多姿,服飾層次清晰、厚重富于質感,華麗的服飾體現了其身份的高貴,沉思下的雙眼,含笑的神態,深刻地塑造出菩薩女性般的溫柔與恬靜,給人以高雅、豁達之感。為西魏菩薩代表之作。
《飛天》 麥積山第4窟7龕 北周 高200厘米? 寬400厘米 李光霖 臨摹
繪于窟龕上方,大型飛天七幅之一。畫面兩組飛天,相向而飛,有的手執樂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飛舞,自由自在地飛旋于鮮花與祥云的虛空之中,一幅歡快祥和的動人場面。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不僅輕盈優美,增加了人物的流動感,也體現了作者卓越的智慧與豐富的想象力。天人的臉部和肌體部分均為薄薄一層優質細泥塑出,其他如衣著、飄帶、飾物及周圍的流云、花飾等,均彩繪而成。將立體雕塑和平面繪畫珠聯璧合地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繪制出了“薄肉塑”飛天壁畫,具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中國石窟壁畫中獨此一處,成為中國石窟壁畫中的經典之作。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新聞發布會暨票務啟動儀式現場,2018年
左:上海銀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倩
右:證大集團總裁、證大文化董事長、上海喜瑪拉雅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朱斌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新聞發布會暨票務啟動儀式現場,2018年
?
左:上海銀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倩
右: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展覽藝術總監沈其斌
籌備上海喜瑪拉雅文化藝術基金會“一帶一路專項藝術基金”,致力于“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承保護工程
此次發布會上,上海喜瑪拉雅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起籌備“一帶一路專項藝術基金”,致力于“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承保護工程。其宗旨是: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籌措基金,資助中國絲路文化和佛學文化藝術保護項目,啟動”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承保護工程,為建設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上海銀都(實業)集團總裁陳忠向籌備成立的上海喜瑪拉雅文化藝術基金會“一帶一路專項藝術基金” 無償捐贈人民幣100萬元,并榮譽獲頒“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首張全球紀念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