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80——上海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二站
[ 發布時間:2018-01-22 12:41:14 | 作者: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上海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二站暨80后藝術家學術研討會現場
2018年1月19日下午,由上海市青年美術攝影家協會、普陀區文化館主辦,上海城市創藝空間承辦的“海上80——上海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二站”在上海城市創意空間舉辦。
展廳現場
本次活動遴選了30余位“80后”藝術家的近70件作品,旨在對生于80年代,并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青年藝術家做一次集中性的梳理、展示和交流,以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來勾勒“80藝術”的整體群像、藝術理念和發展軌跡。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馬琳認為,“80后”藝術家在收藏家、策展人、批評家、藝博會等體系逐漸成熟的大環境下成長,他們面臨的展覽語境與“70”后藝術家不一樣。但這樣的環境對藝術家個人來說,會帶來更多競爭和壓力:“而本次展覽讓我對上海整體‘80后’的創作狀態有直觀的了解。此外,也可以更細分專題,深入的剖析青年藝術家們的全貌?!?/p>
展廳現場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則認為,“之所以舉辦本次展覽,也許是因為現今‘80后’已進入當下藝術研究的視野?!?/p>
展廳現場
“80后”從出生到成年的人生經歷處于社會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使得“80后”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對上一代人來說更加富足,他們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社會發展變革帶來的的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接受到較好的素質教育。
在藝術創作上,“80后”追求更新的理念、更少的束縛、更多的嘗試,這些創造力和相對較高的文化起點成為這個群體十分寶貴的優勢。他們的藝術探索已經逐漸擺脫了模仿和青澀,逐漸顯示出自身的藝術態度和追求。
美術史論學者汪滌表示,本次展覽的作品多以記錄都市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狀態,關心的不是大的主題,而是自己的小情趣。但這一格局也許會給“80后”的藝術創作帶來一定影響。
展廳現場
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80后”的藝術家并不滿足于架上繪畫的表現形式,從本次展覽中影像、視頻、裝置類作品比重的大幅提升可窺一斑。
“80后”藝術實踐的路徑和特點,少有前輩藝術家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由于尚處于個人藝術風格形成的初期,他們也少有成熟藝術家對于風格轉變的思想負擔。他們對于藝術風格的探索仍處于活躍期,對于多元文化的互鑒吸收顯示出極強的主動性和敏感性。
藝術家、策展人李詩文覺得,從本次全景式概括“80后”的展覽中,可以看出藝術家們在語言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概念。而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決定了各自語言的方向。他建議,藝術創作要從藝術史入手,與時代、歷史和科技相聯系,才能走得更遠。
展廳現場
總體來看,當前80年代藝術家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學術視野已十分開闊,不少藝術家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時也主動回歸到對本土文化的關注與研究,是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現狀的縮影,也是在國際舞臺上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力量。
本次展覽是繼成功舉辦兩屆“海上漂移”展覽和“海上·70”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之后,又一次以“海上”名義集結的專題展覽?!昂I稀毕盗姓褂[和學術平臺,持續聚焦上海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和生活狀態,不斷為海派文脈的傳承以及上海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助力。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2月28日。